

猪舍内的相对湿度对于猪群的健康状况和生产能力起着关键作用,最适合猪群生长的相对湿度区间是 60%-75%。当湿度过高或者过低时,单独产生的影响或许不太明显,但一旦和不合适的气温结合,形成像高温高湿、低温高湿这类状况,就会带来叠加的危害,对猪只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。
不同湿度异常状况对猪只的危害
湿度过高:会对猪的体温调节造成干扰。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(在夏季较为常见)时,猪舍内的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,猪只的消化液分泌量减少、免疫力降低,容易引发胃肠炎、仔猪腹泻,还可能出现渗出性皮炎、猪痘等皮肤病;饲料中的霉菌繁殖速度也会加快,猪只更容易发生霉菌毒素中毒;此外,蚊虫、苍蝇大量滋生,虫媒病的发生几率增加,种猪患腐蹄病的情况也会增多。而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(江南地区的冬季较为多见),会加重低温对猪只的冻害(尤其是仔猪),更容易诱发腹泻、消化道传染病以及肺炎;猪只会出现扎堆现象,伤残死亡率上升,自身的清洁行为变得混乱,增加了管理的难度;墙壁和房顶出现结露现象,还会降低猪舍的保温性能,损坏房屋结构。
湿度过低:会导致猪舍内的尘埃飞扬,很多病毒和细菌附着在尘埃上,从而增强了它们的致病性;低湿度会使猪只上呼吸道粘膜的蒸发量加大,粘膜变得干燥,防御功能下降,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。在使用红外线灯加热的保暖箱中,低湿度可能会导致腹泻的仔猪因脱水而死亡;过于干燥的环境还会使种猪出现蹄裂、沙蹄的情况增多。
猪舍湿度的控制措施
降低空气湿度:
(1)合理降低饲养密度。
(2)减少猪舍地面的水分,比如及时修理漏水的饮水器,减少冲洗猪舍的次数,保证地面不积存粪尿,防止猪只出现下痢。
(3)加强猪舍内的空气对流。
(4)猪舍在结构上采用隔水汽层材料,缩小粪尿沟的宽度。
(5)向猪舍地面铺撒生石灰,利用生石灰的吸湿特性让局部空气变得干燥。
(6)夏季通过加强通风来降低湿度,冬季则以清扫为主,尽量减少冲刷猪舍的次数。
增加空气湿度:当猪舍内过于干燥时,可以通过喷水、消毒等方式来提高湿度。
合理控制猪舍的湿度,避免湿度过高或者过低,能够为猪只营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,减少疾病的发生,提高养殖的效益。